close

2018年11月14日 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高雄市野鳥學會上週在「2018南方鳥類論壇」公布10年來在高雄小港南星計畫區進行鳥類繫放的調查報告。根據高雄鳥會繫放團隊統計,從2008到2018年累計繫放133次,共繫放了21科49種野鳥,而繫放的1000隻次799隻鳥中,留鳥有10種302隻,候鳥有39種497隻,候鳥占了62%為大宗,顯示南星計畫區是侯鳥重要的度冬地。高雄鳥會常務理事鄭政卿表示,南星計畫區是隱形的鳥道,因地理位置特殊,是候鳥從中國轉至台灣、東南亞度冬路線上的中繼點,其位階就如墾丁是猛禽過境的集中點一樣重要;然而政府對南星計畫的土地開發政策,卻只強調經濟發展,忽略了此地生態的重要性。鄭政卿批評,政府規劃南星計畫區後,持續在外海填海造陸,但是整體環境的規劃和管理,卻忽視該地特殊的自然生態和對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的改善,甚至無所作為,讓高市府號稱打造的「高雄生態港」猶如空洞的口號。 每年冬候鳥過境  鳥種和隻數珍貴可觀每年秋季9月起,位於台灣西海岸尾端的小港沿海海岸林開始有候鳥入境,在10-11月達到高峰,鄭政卿說,包括黃尾鴝、遠東樹鶯、白腹鶇、極北柳鶯等,每年都穩定利用這片海岸林。「南星計畫區是春秋候鳥過境台灣的熱點,過境期間無論是鳥種數或鳥的隻數都很可觀。」從繫放和回收的鳥類中可以發現,有些鳥類會跨季或跨年回收,甚至二、三年後重新回收,顯示這塊棲地對候鳥的重要性。當中更不乏台灣少見的特殊鳥類,例如IUCN紅皮書中極度瀕危的白喉林鶲,以及紫綬帶、黑枕藍鶲等,都是在度冬時期此地可固定觀察到的珍貴鳥類。從繫放的過程和回收的鳥類觀察到,環境的變化對鳥類影響大。鄭政卿表示,當海岸林的樹木長高時,鳥類不易中網,因此繫放及回收的數量少;而曾經有一年因颱風侵襲,海岸林的樹木被吹倒折損,鳥類無處可去而大量中網。透過每年的繫放監測可以得到很多資料,將回收的鳥類進行詳細紀錄,如白喉林鶲的嘴喙、重量等過去缺少的資料,建立在鳥會的鳥類資料庫,相關紀錄也放上台灣鳥類繫放資訊網。填海造陸土地開發  影響居民和鳥類生存環境  1988年南星計畫區最早提出填海造陸計畫,是為了減少小港沿海大林蒲、鳳鼻頭社區居民遭受颱風侵襲和海水倒灌等生命財產的威脅,同時讓國內的建築廢棄物、焚化爐灰渣和中鋼爐石等有處可去。原先期待這裡規劃成為海岸森林公園,然而後來卻變成自由貿易港區和產業專區、甚至一度提出石化專區,在地居民所擁有的海岸線從此消失,生活品質更加惡化。在政府產業發展政策下,填海造陸成為工業用地不足的救贖,南星計畫已將小港沿海居民的海岸線封閉,綠地空間縮減,高雄市政府預計到2040年要再向外填海2600公頃。然而這樣的土地開發願景,是否是民眾所期盼的?經過10年進行鳥類繫放的觀察,鄭政卿說,「這個地方很特殊,曾經連續兩天繫放都抓到不一樣的鳥,代表每天都有不同的候鳥過境,這裡是鳥類需要的環境。」但是不斷的土地開發不僅破壞環境,也對當地居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我們應該要有正向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鄭政卿最後說,南星計畫區的土地利用應考慮當地居民生活和過境候鳥的需求,此地生態豐富,政府可以營造出媲美加拿大萊福保護區的海岸森林、南方的鰲鼓海岸森林。 高雄鳥會:高雄生態港應有更好的規劃願景受邀參與論壇的台灣港務公司環安處處長張憲章回應,南星計畫自由貿易港區原先在規劃時就保留了10公頃綠地,作為生態保育用地,後續新增填海造陸的洲際貨櫃中心二期有400多公頃,因此到2040年,都不會動用到這片綠地。對於港務公司的回應,鄭政卿認為態度消極且不合格。他說,不斷地填海造陸是與海爭地、破壞環境,相對的應該提供充足的綠地來進行生態補償,而非只是保留一小塊綠地,也不做任何的經營管理。「高雄生態港可以有更多友善環境的規劃,而非只想劃為工業區然後把所有人趕走。」他指出,大林蒲和鳳鼻頭居民因為南星計畫,面臨比以前更惡劣的生活環境,政府應該把計畫區內的綠地、公共設施做好,提供民眾可以享受海岸自然生態的空間。這裡甚至可以成為高雄市另一個重要的海岸休閒遊憩區,不僅可規劃海岸森林公園,也可建立鳥類繫放研究中心、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基地等,而鳥會累積了十年的環境監測資料,就是提供這些規劃最好的基礎資訊,政府不應該漠視這裡的生態價值。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umei4716 的頭像
    loumei4716

    坐月子中心

    loumei4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